五行養生的概念多與四季節氣相互搭配,遵循大自然萬物生成法則,把食物與自然界中的許多生物與特性連接起來,讓營養價值發揮到最大。
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陽歷劃定的,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,把一年劃分為 24個相等的段落。也就是把黃道分成 24個等份,每等份各佔黃經 15℃。
(春季:立春至穀雨,夏季:立夏至大暑,秋季:立秋至霜降,冬季:立冬至大寒)
所謂的五行,是指「金木水火土」五種物質,人體以五臟為中心,各自對應在不同的身體部位:木為肝、火為心、土為脾、金為肺、水為腎。將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運用在食物的調理上,如春天就用新生萌芽的青色食物、以紅色食物溫熱夏季的體內血脈、黃色食物則用以舒緩炎夏之脾胃、秋天則以白色食物調理肺部、冬天則用黑色來豐富身體的水分,萬物在四季運行中互利且互生。
食物有五色,而人體中也有五色,根據研究顯示,人在放鬆的時候,面對壓力才能遊刃有餘,自在的面對環境達到身心平衡,這也是順應環境的自然養生方式。
傳統中醫就是利用這個原理,運用五行五色,把人體和自然環境與四季更迭(二十四季節氣)變化環環相扣,這也就是五臟代謝循環的運行法則。
五色中,赤紅色紫色屬火,是心之苗,青色屬木,是肝之苗,黃色屬土,是脾之苗,白色屬金,是肺之苗,黑色屬水,是腎之苗。體內五臟六腑狀態的外顯都可顯示正常與異常的情況。如果五色出現在臉上,卻是代表內臟病理的外在顯相,人體一旦出現這些徵兆後,請即時調整和治療。例如青色和黑色所反應的是疼痛症,黃色和赤色表現的是熱症,白色則表現的是寒症。在對疾病的診斷上,中醫對這種顏色的變化趨勢會特別留意。